影片瀏覽

影片簡介與說明

播放影片為: 1001008.flv
演講者: 薛玉梅
主題: 砷在環境中的暴露
職稱: 教授
單位:
演講日期: 2011-10-08

砷(Arsenic; As)為一種致癌物質,環境中地下水砷暴露的問題並非僅有台灣有此一現象。此次演講中薛教授介紹目前國際上有砷暴露問題之國家,包括:內蒙古、孟加拉…等,各國特殊的不同砷暴露來源也引發不同的健康問題。烏腳病的流行也似乎僅台灣西南沿海一帶,其他國家則發生較多皮膚角化症問題。其中,詳細原因不得而知,可能和各國環境中不同砷暴露來源有關,包括:基因多形性、特殊文化習俗、生活型態、營養等。 環境中砷暴露途徑不同,但是進入人體內都是在肝臟進行代謝,其代謝物可經腎臟排出體外,故尿液中砷的含量可做為砷暴露量之生物偵測指標。像是職業暴露工人,如:煉銅工人或是貴州燃煤中含有砷,雖然是經由空氣呼吸暴露到砷,但和台灣飲用水暴露砷一樣,都會在人體內進行一連串代謝而產生相關的砷代謝物,如: 單甲基砷酸(monomethylarsonic acid, MMA)和雙甲基砷酸(dimethylarsonic acid, DMA),甚至在少數動物體內會進一步代謝成為三甲基砷酸(trimethylarsine oxide, TMAO)。 其中MMA與DMA為人體尿液中砷主要之代謝產物,且被認為是一去毒化之作用。當人體砷代謝能力下降時,容易使得人體內砷累積量相對增加,進而增加對疾病之易感受性。故從薛教授團隊過去的研究中,可以觀察到不同砷代謝能力與皮膚癌、周邊血管性疾病、腎臟病、膀胱癌和腎臟癌等疾病危險性增加有關。 最有效預防砷所造成的人體危害方法就是停止飲用含有砷污染之地下水。過去烏腳病地區自從改用自來水之後,就有很明顯的改變。然而自來水仍含有少量砷(小於10 ppb),且環境中砷暴露來源不僅來自地下水,故未來對於砷在環境中的評估,以及在低劑量暴露之下可能造成的人體危害仍需要進一步研究探討。